欢迎来到 枞阳县五务公开监督平台 登录 - 注册
网站首页 政策法规 通知公告 工作动态 八面来风 工作交流 案件警示 网站指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列表  >  正文

闲话西岩寺

发布日期:2018-06-13 08:54:24     浏览量:1824


 西岩寺是一座水库的名字。

  和会宫境内众多水库一样,西岩寺依山而建。上世纪九十年代,政府举全乡之力,在山谷出口处,筑坝修库。水库解决了下游大片农田的灌溉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未引进江水之前,这里曾一度是会宫集镇的饮用水源。

  很显然,从字面看,西岩寺又是一座寺庙的名字。

  尽管这座寺庙早已拆除,但其在会宫历史上,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关于会宫镇名的来源,这座寺庙曾给出了一个明确的说法。

  当然,有关会宫二字的来历,版本甚多。但较为可信的一个说法,却源于西岩寺。据明朝刑部郎中戴完的《会公西岩寺涌壁泉碑记》描述:“昔有裴、郭、阮三公在板桥柳荫下说法,人因称会公大板桥,一名会公桥,并以会公名镇”。后公误为宫,即成今日的会宫。

  只是可惜了,现代人只能从史志中看到这段记载。而真正传承历史的载体,也就是涌壁泉碑这个实物,却不见所踪。

  印象中,老家附近有一块碑。在牌楼和新庄之间,有条涧沟。沟上架有桥梁。其中一座桥,便是一块碑。记得那碑长两三米,宽约一米,端方四正的青石板,有点发白,仿佛青玉一般。碑上刻满文字,楷书,格外漂亮。前几日我想起此碑,忽然灵光一现,慌忙问起一直在家的二哥。二哥回答很肯定,这是方以智为“桂林方”写的一块碑。前几年通往此桥的路堵死后,那碑被一户人家拉去做猪圈了。现在还在不在,不太清楚。

  是的,不太清楚的事太多。撇开此碑彼碑不说,就连西岩寺确切的旧址,问了好多人,也大多不清楚。但能确定的是,西岩寺旧址一定已被水库淹没。

  我于是萌生起一探究竟的念头。在这风和日丽的春日,去西岩寺附近走走。哪怕只有残砖断瓦,哪怕只是蛛丝马迹,寻觅一段早已被时光湮灭的痕迹,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已足够。

  沿铜安公路,从会宫岔路往枞阳方向约三百米,有条狭窄的水泥路,往西通往西岩寺。这是一条幽静而美丽的乡村道路。路的一边是低矮的小山岗。岗上,树木郁郁葱葱,充满新鲜的绿意。山脚下,黄的白的紫的,众多不知名的野花肆意绽放。路的另一边是农田,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田地里,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开得金黄而明亮。走在这条春风荡漾的路上,嘈杂和喧嚣消失得无影无踪。

  西岩寺就隐藏在前方不过两华里的地方。平静而温柔的水面,犹如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山谷之中。这里人迹罕至,清幽,安静。偶尔有一两只鸟叫声,清脆,欢快。山风吹拂,满面都弥漫着春水的气息,还有草木和野花的清香。

  站在大坝之上,可以看见,坝的两端各有一条纵向的山脉,呈平行状,往远方高处绵延。至两三里开外,与一座横向大山融为一体。面对水库的方向,左边这条山脉略小,但名字却不小,叫大横山。右边那山蜿蜒曲折,山势也显高大,名字似乎很私人,却很唯美,它叫金家坪。

  对面那座黝黑的横向大山,陡峭而险峻。远远望去,山上鲜见树木,仿佛毫无生机。只是在山脊上,稀拉拉的生长着一溜排松树。关于这座山,当地有一个神话传说。传说很久以前,这是一座活山,一年往天上长一丈。玉帝担心此山会刺破青天,便用钉子将山钉住。然而第二年,山却照长不误。不得已,玉帝只得用桐油从山顶浇了一遍,这才将此山降服。这座山也因此有了一个怪异的名字:桐油浇。

  当地人说,由大横山、金家坪和桐油浇组成的这个山谷,是一张卧椅形福地。大横山和金家坪就像椅子的两边扶手,而桐油浇正是椅子靠背。水库大坝处,为椅子沿所在。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想象。仔细琢磨一下,不但神似,而且形像。不知当初来此地开山建寺的大师,是否也因此而选择这块绝佳风水宝地的。

  事实上,在这块山谷中间,也就是水库后梢,还有一座无名小山包。山上多蕨菜,和一些低矮的灌木,一簇簇火红的映山红间杂其中。还有平日少见的微型竹子,成片成片的,细小,青翠。山包临水处,悬崖峭壁,怪石峥嵘。在右侧拐角几块巨石之间,有一处非常险异的地方,叫着龙井。估计这里就是当年西岩寺寺庙用的水井。后来,龙井又成为当地人的取水口,据说从未干涸。

  从龙井往上游,是一道窄窄的狭谷。狭谷底部,有一条涧沟。尽管被野草山藤所覆盖,但依然能感知到,沟内溪流淙淙,欢快的山泉水正源源不断地涌向龙井,涌往西岩寺的方向。

  狭谷内不易行走,当披荆斩棘百米左右,前方的景象让人豁然开朗。原来,狭谷尽头,竟然是一块面积达几百亩的盆地。这个几乎封闭的盆地中,一口池塘非常老旧,一垅垅耕地和一层层石砌台阶的痕迹犹存,一块块巨石点缀其中。众多的黄荆树高达数丈,野花遍地,鸟语声声。走到这里,我想,世外桃源亦不过如此。

  遗憾的是,整个行程,未见一砖一瓦。看来西岩寺已沉入水库无疑,想觅西岩寺踪迹,除了口口相传,就只有查阅有关资料了。然而,我所能查阅到记载西岩寺的资料是非常之少。只知道它建于宋朝,至于是北宋还是南宋,又是谁所建,都不清楚。而那时,会宫应该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会宫境内一些大的姓氏,如朱、方、张等,大多宋朝以后由江南迁徙而来。就连所谓的本地户古塘王,似乎也只是南宋中期才来此定居。想从家谱上找到西岩寺的历史,估计也是难上加难。

  但西岩寺曾经的的繁荣却不容置疑,这一点从戴完为其碑题记可见一斑。去年年底去拜访安师院文学院院长方锡球先生,无意中聊到西岩寺时,方院长也认可这说法。他说,历史上,西岩寺曾一度辉煌,鼎盛时,寺内僧侣多达800余人。数据说得这么具体,像有充分的依据。我当时就说,必须找到相关资料,才能佐证。锡球先生轻声说,省档案馆应该有。

  撇开资料的记载,会宫民间也有不少关于西岩寺的传说。比如关于西岩寺和尚练武的故事,就传得神乎其神。当地很多人认为这里的和尚会轻功,会飞。传说中,说有人曾见过那些和尚在桐油浇上飞来飞去。而且不是一个两个,是成群结队。

  关于西岩寺的衰落,民间也有说法。说是在清朝,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这边称太平天国的队伍为长毛,长毛打到会宫时,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西岩寺和尚打抱不平,结果遭到长毛血腥镇压。但和尚们会缩身术,他们躲进一棵棵竹子里。长毛紧追不舍,剖开竹子后,和尚们就跳出来与其战斗,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这个传说在当地很流行,讲到“竹兵竹马”时,很多人都知道。

  其实,西岩寺最终的消亡,还是建国以后。西岩寺拆除后,未修水库之前,毕山村在其原址附近建了一幢合六间屋,办起了林场。据说当时在周边谷地上,种上了成片的梨树。每当春天到来,梨花开放,洁白如雪,山谷里白茫茫一片,像一部悲情电影的背景一样,凄美得让人心颤。

  关于西岩寺消亡这段历史,《会宫乡志》这样记载:解放后,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西岩寺和黄侍中庙被拆除,宝华禅寺亦面目全非。

  寥寥数字,却如针,如刺,让人读来,有一种扎眼睛的感觉。(摘自大江的博客)

枞阳县监察委主办    安徽省枞阳县枞阳镇浮山路2号 联系电话:0562-3228510
皖ICP备10008041号-2  技术支持: 安徽九强网络   浏览量:27314655 次 无障碍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