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枞阳县五务公开监督平台 登录 - 注册
网站首页 政策法规 通知公告 工作动态 八面来风 工作交流 案件警示 网站指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列表  >  正文

纪检人·手记 | 4小时解开12年信访心结

发布日期:2019-01-22 09:08:12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浏览量:1256

2018年10月的一天上午,一位老伯一瘸一拐地走进江苏省溧阳市纪委监委第四派驻纪检监察组。副组长陶国栋搀扶他坐下,递上了一杯热茶。

  老伯坐下后,颤颤巍巍地从怀里拿出了一沓褶皱不堪的材料说道:“我叫丁殿明,今年80岁,党龄48年,1992年从供销社退休。就在临近退休前,因为一次意外……哎,看我这条腿,落下了伤残。”

  老丁将党员证、伤残证缓缓递给了陶国栋。见他神情暗淡,像是受了不少委屈,陶国栋亲切问道:“有什么困难可以和我说说。”

  “12年了!我从供销社到信访局,又从人社局到市政府,能跑的地方我都跑了个遍,信访材料写了一遍又一遍,为的就是我这条残腿。”丁殿明边展开信签纸边说道,“2006年的时候,我得知伤残退休职工可以享受补助,可是我查了退休那年的工资单,当年我没有拿到这笔钱。我找过供销社,供销社也忙里忙外帮我核实过,但毕竟14年前的事,当年的老会计也退休了,他们也拿不出个说法。没办法,我只好四处信访。”

  陶国栋看着递到手中的信签纸,从2006年至今,丁殿明一共信访8次,各部门也均给予答复,供销社还曾给过他500元的补助。

  “当年伤残补助每月多少钱?”陶国栋问道。

  “6块1毛钱。”老丁稍作停顿,继续说道,“虽说一个月才这6块钱,一年才70多块,但是一年的补助没有拿到,会影响我此后增资调资的基数啊!”

  陶国栋觉得有道理,仔细梳理了材料,与组长汇报了情况。组长孟庆忠当机立断:“不管伤残补助钱多钱少,不管事情年代是近是远,老丁既然找到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就要帮他查清楚、弄明白。”

  陶国栋马不停蹄赶往供销社调取了丁殿明的老档案,想方设法联系上了退休已久的老会计,又请来了人社局工资科工作人员。

  当天中午,派驻组会议室内,5、6个人围着30多册老档案。在供销社老会计和人社局工作人员的协助下,陶国栋对照丁殿明的工人退休登记表和增资调资表,从1992年开始对其对工资逐月核对、逐项核销。

  “你们看,1992年我确实没有拿到伤残补助吧。”丁殿明指着调资表说。

  “老丁,你不知道,当年你临近退休伤了腿,退休时伤残补助还没有审批下来,因此当年的补助没能及时发给你。”老会计解释道,“你再看93年的增资表,上一年欠你的73.2元补助款一次性都给你补上了。”

  “可是1993年的工资调整是以1992年的工资为基数啊,我的基数少了6.1元,照这样推算,到现在该少了我多少钱?”丁殿明据理力争。

  “老丁,你说的没错。但你有所不知,在1996年的时候,政策改变,我们把退休职工的工资基数全部拉平了,因此1996年之后,就不存在你说的问题了。”这时候,人社局工作人员一边向丁殿明解释一边翻出当年的文件,“我这儿有文件,你可以看看。”

  陶国栋原以为老丁一定会失落,安慰说:“老丁,供销社虽然没有截留你的伤残补助,但在计算下年工资时确实存在疏忽……”

  “倒不是我在乎这6块钱,现在生活条件也好了,也不缺这点钱。只是这件事这么多年一直没弄清楚,总觉得不明不白的,心理存着个疙瘩。”不等陶国栋说完,老丁感慨道,“现在弄明白了,谢谢啊!”

  从丁殿明心事重重而来,到如释重负而走,陶国栋思绪万千:“老丁执着信访12年,虽次次都有答复,但次次均不满意,如今仅仅4小时,就将12年心结彻底打开。并不是说,我们的工作能力比之前接访的同志强多少,只是我们把调查做得更细更实,给了群众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很多信访群众反映问题,就是要找一个地方说理,理说清楚了,矛盾也就化解了。对这些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无论大小,都必须在态度上认真对待,对于能够通过政策解释和情绪疏导让群众“悲伤而来欢喜而去的”,就可以现场给群众一个回复,切忌拖拉敷衍。(江苏省溧阳市纪委监委 潘晔 || 责任编辑 代江兵)

枞阳县监察委主办    安徽省枞阳县枞阳镇浮山路2号 联系电话:0562-3228510
皖ICP备10008041号-2  技术支持: 安徽九强网络   浏览量:27310771 次 无障碍浏览